江頭鄉農會舊址。
四會市博物館工作人員講解瓦當知識。 西江日報通訊員 李嘉禾 攝
同學展示以瓦當紋飾制作而成的熱縮片標本。西江日報通訊員 李嘉禾 攝
瓦當,俗稱瓦頭,是古代中國建筑中覆蓋檐頭筒瓦前端帶有花紋垂掛圓形的擋片。瓦當上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云流水,極富變化,有云頭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屬于中國特有的文化藝術遺產。
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模塊化的高樓大廈取代了傳統的玄檐建筑,平整的玻璃幕墻代替了青磚黛瓦,雕梁畫棟也轉變為簡約的現代風格,只在玄檐出現的瓦當成了稀缺之物,在遺存的古跡中訴說著久遠的歷史。在四會的古建筑中也保留著不少珍貴瓦當,如寶林古寺、六祖古寺、貞仙祠、林寨村林氏宗祠、吳應科故居、陳伯忠故居等建筑遺存著素胎瓦當、綠釉瓦當等,古樸精致,工藝精細,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壹
四會歷史學堂
走進黃田學校
11月11日,由四會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四會市黃田鎮人民政府主辦,市博物館、黃田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承辦,黃田鎮鄉村“復興少年宮”、黃田鎮黃田學校協辦的2022年四會市“文明大舞臺”系列文化活動之歷史學堂進校園:《瓦當紋飾中的文化寓意》專題講座在黃田學校舉辦。
市博物館講解員以黃田鎮朝谷陳公祠(江頭鄉農會舊址)為例,向同學們分享了中國傳統建筑構件——瓦當的用途、制作、當面的紋飾以及紋飾所代表的文化寓意,向青少年介紹瓦當紋飾中的美好含義,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黃田學校六年級1班的同學們都聚精會神地聽著講解員的介紹,并搶答問題,深刻地理解各種瓦當紋飾所代表的寓意。
瓦當,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用以裝飾美化和蔽護建筑物檐頭的建筑附件。瓦當始用于周,發展于春秋戰國,盛行于兩漢,延續至明清,創造出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瓦和瓦當的使用,解決了屋頂防雨的問題,使古代建筑擺脫了“茅茨土階”的簡陋狀態,提升了我國古代建筑水平。瓦當紋飾,將書法與繪畫、工藝與雕刻藝術融為一體,極具觀賞價值,由之可以窺見中國古代建筑美學、人文歷史、社會生活和精神追求。
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四會歷史學堂走進校園,講述文物故事,讓更多青少年了解文物,保護文物,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西江日報通訊員 藍嘉文
貳
瓦當紋飾種類
及其寓意
瓦當最早產生于西周時期,有素面瓦當及飾有重環紋的圖案瓦當兩種,形制均為半圓形,這也是瓦當發展之初的基本形制。
戰國時期,地域風格彰顯無疑,各國開始出現動物紋、云紋、三鹿紋、饕餮紋、文字瓦當。秦漢時期是中國各地造型風格的大融合時期,這一時期的畫像瓦當多先齊風格,大多取材于樹木、樹葉、動物等圖案。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瓦當的紋飾千姿百態,不同的紋樣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風貌和審美追求。
文字紋瓦當大約出現于秦代,盛行于兩漢時期,東漢以后日趨衰落。文字瓦當充分利用了漢字結構的藝術特色,依字數巧妙布局,構圖勻稱和諧,造型渾樸古拙。文字紋瓦當字數不限,常見的有一字當、二字當和四字當,多見于“福”“祿”“壽”等吉祥文字,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內容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征,也有姓氏瓦當。
植物紋瓦當大約出現于戰國時期,是瓦當中廣泛運用的一種紋飾。植物紋瓦當一般出現的植物有蓮花、菊花、梅花、牡丹、芙蓉、靈芝等,除了花卉、植物外還有民間刺繡的花樣。植物紋瓦當風格較為寫實,造型生動逼真,顯得自由活潑,富有生活氣息。
動物紋瓦當大約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動物紋瓦當在瓦當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動物紋瓦當表達了人們祈吉避兇的文化心理,比較多運用于具有祥瑞的龍、鳳、鶴、蝴蝶、蝙蝠等,同時也有世俗趣味濃厚的十二生肖紋飾。動物紋瓦當的畫面飽滿、造型生動,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藝術感染力。
除了人面、動物、植物、文字以外,還有寄托美好愿望的傳統吉祥紋樣、反映現實生活的亭臺樓閣、蘊含宗教文化內涵的太極八卦,以及具有濃郁時代特色的五角星紋、幾何紋等。
來源:四會市博物館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