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集縣下帥鄉民族學校的學生們在學習壯獅舞,傳承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西江日報記者 劉春林 攝
民族特色舞蹈。 西江日報記者 劉春林 攝
孩子們在校園跳起壯獅舞,弘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 西江日報記者 劉春林 攝
編者按:在懷集下帥壯族瑤族鄉,有一種叫“壯獅舞”的廣場舞蹈,它是肇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最具喜慶詼諧藝術感染力的一個民間舞蹈。壯獅舞又稱“舞木貓”,已有300多年的流傳歷史。起源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從清遠連山的壯族韋氏遷徙下帥定居而傳入車福村,數百年間,融入當地風情,形成今天獨具歡樂風趣特色的“壯獅舞”。每逢春節、元宵、清明、四月八“牛王誕”文化藝術節等下帥鄉民間傳統節日,“壯獅”便會串村過寨,沿著街道在各家各戶和店鋪前不停舞動表演,在“攻獅子”的鞭炮聲中上下騰挪,為村民送上節日的祝福。1995年,下帥壯獅表演隊被邀參加廣東省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表演,深受觀眾好評。2008年,“壯獅舞”作為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直到如今,精彩紛呈的“壯獅舞”仍是傳統民間舞蹈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頭戲”?,F分布于下帥鄉車福村委會韋寨自然村,是逢年過節傳統風俗舞蹈,一直活躍于下帥壯族瑤族鄉。
歷史淵源
懷集縣下帥壯族瑤族鄉,是廣東省七個少數民族鄉之一,也是肇慶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地處于素有“中國燕都”美譽的懷集縣西北部,毗鄰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人口約12000人,其中壯族和瑤族占總人口近七成。
追本溯源下帥鄉壯獅舞,也稱舞壯獅、舞木獅、舞木貓。“壯獅舞”“舞壯獅”含著一分為二的意義,其一為壯族的民俗獅舞;其二為舞動雄壯威武的獅子。蘊含著壯族人祈求強大、奮發圖強的民族情結。
壯獅舞的“獅頭”道具結構是以木板為主材料,手工制作的。先以多塊木板拼接出內架形狀,再用紙糊貼上去并彩繪出獅頭的五官輪廓形態。為此,下帥壯家的“獅子”稱為“木獅”;壯族人民把“木獅”作為有形或無形的家庭成員之一,而其形狀、神態與家貓頗有幾分相似,因而,“木獅”也稱為“木貓”。貓,既不是家禽也不是家畜,而是貓科動物的之一,獅子也是貓科動物之一。壯家人把“獅”當“貓”融入家庭生活,可見情結的濃度。
獨一無二的“舞木貓”(舞壯獅)在下帥鄉出現,民間流傳的說法大致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最早遷徙而來的壯族人民在百越土著人巖石刻畫的威猛獅子動態中得到啟發,以木板做成獅子的樣子,用來嚇唬野獸,保護家園,形成“壯獅舞”的雛形。另一種說法是,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壯族韋氏祖先為了生計,從廣東連山小三江鎮移居下帥鄉車福村而帶進來的。
在猛獸橫行的古代,它們破壞鄉民家園,糟蹋莊稼,甚至危及民眾生命,村民在戰戰兢兢中茍延殘喘,為了保護家園,壯家人從百越土著人在巖石遺留下的獅獸壁畫中得到啟發,以素有“百獸之王”著稱的獅子作為形象道具,“以獸驅獸”。從而也洐生了下帥鄉“炸獅”娛神娛人的民俗文化。
在以“獅王”驅獸中效果顯著,山民安居樂業,歡天喜地,而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欣然愉情的民俗舞蹈“壯獅舞”。后來,在元宵佳節放鞭炮賀春時,壯家人在舞壯獅中,無意把鞭炮彈到“獅頭”上。突發奇想,以鞭炮虐戲“獅子”,便由此而來了刺激澎湃的“炸獅”風俗。而在“炸獅”這一過程,體現出了大膽勇猛、粗獷剽悍的百越土著人遺風與壯家人堅貞不屈的氣節不謀而合,表現得淋漓盡致,酣暢痛快。
表演形式
每逢新春佳節,韋寨的“壯獅舞”便走村入墟,為鄉人帶來和諧喜慶的歡聲笑語。“壯獅舞”主要舞者有5人,其中一個舞“壯獅”,兩人分別舞兩只“猴子”,另兩人則扮演兩個“大頭佛”,以肢體語言詮釋整個舞蹈,另有鼓、鑼、鈸樂器伴奏。勤勞憨厚的壯家漢子通過原始舞蹈“壯獅舞”,增加了傳統節日的歡欣鼓舞的氛圍,促進了壯、瑤、漢三族人民大團結,呈現出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美好景象。
“壯獅舞”在經過300多年的古老繼承、整理、發展、創新中,除保留原始的舞蹈動作外,還加入一些詼諧有趣的情節,配合了奏樂,形成了“引獅出洞”“猜枚取樂”“搶奪香包”“意動獅韻”“戲耍香包”“打道回府”等一系列程式套路。
在藝術載體上,“壯獅舞”取意《西游記》中取經路上的唐僧師徒及白馬,這不僅是在人員組配上相同,而更多的是在情懷上、摩擦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壯獅舞”還著重突出了詼諧的生活情趣,以趣味橫生的喜劇鏡頭演繹出整個傳統民俗舞蹈的精髓內涵。深入人心的“壯獅舞”為此成為下帥鄉三族人們熱烈追捧的舞蹈,從中既釋放出鄉人崇尚藝術的情懷,也讓他們精神生活的美好愿望得到寄托。
“壯獅舞”在道具服裝上,有著民俗風情特色。獅頭是用木料做成的,糊紙彩繪出獅子的容貌,銜接獅頭的獅身是黃、紅、青、藍等多種顏色的布料以三角形加白邊拼縫出來的。整個獅頭數十斤重,所以說舞“獅頭”是個苦差事,不但心靈手巧,還需力壯如牛。“獅頭”舞者全身深黃或深綠色布衣,上衣盤扣,口袋、衣及褲管均繡雙層飾邊;“猴子”和“大頭佛”的面具彩繪而成,套進舞者臉孔即可。“猴子”黃色服飾,帶紅邊裝飾,上衣盤扣,腰扎紅布。“大頭佛”面具下盤紅布,服飾則一藍一黑或兩個黃色,藍色服飾繡有粉色條紋裝飾,上衣盤扣。黑色服飾是的大襟衣。全部舞者統一黑色布鞋。道具有拂塵、葵扇、棍子等。傳統的“壯獅舞”在每年春節期間舉行,歡呼雀躍的壯家韋氏漢子和“木獅”“猴子”“大頭佛”融為一體,把歡樂帶到鄉中各個村寨。而高潮是元宵節,一年一度的“鬧元宵”是下帥鄉壯、瑤、漢三族人民歡聚的傳統大節慶,壯瑤風情吸引了鄉外數萬民眾趕來參加盛大節日,趣味橫生的“壯獅舞”成為元宵佳節的焦點,萬人空巷。
發展和傳承意義
下帥車福村有6個自然村,壯獅舞主要在韋寨自然村流傳。韋寨也就是壯族韋姓的寨子,近千人口,是下帥鄉韋氏聚居最大的寨子。壯獅舞代代相傳,延續非遺傳承人已至第十二代。每逢春節期間,韋寨的“壯獅舞”便游走于鄉中各村寨,為歡樂傳統的佳節帶來別樣的吉祥喜氣。
民間的民俗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子孫的精神信仰,由此而成為傳統文化。它側重于禮俗,傳統的民俗文化,是糅合了禮俗和風情的,主觀上是人文情懷;同時,也著重于儀式感,融合了天時地利人和。下帥鄉壯、瑤、漢三族人民聚居,彼此包容各自的傳統民俗文化,交流、融匯,形成了多民族風情的民俗舞蹈。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使得他們先民融入心血情感的傳統民俗文化得以延續,而在天地靈氣之下演繹這些民俗舞蹈,舉手投足間,肢體語言使得先民的靈魂散發在漫天卷地之中。
“壯獅舞”作為壯家民間一種即興的自娛表演舞蹈,表現了獅王在人世間與民同樂的溫情柔和一面,既起到娛人娛神的作用,又有著增添傳統節日喜氣吉慶的氛圍。當中既有原始的古樸,又有現代的韻味。為此,“壯獅舞”,不但表現在民俗民間文藝形式上,而且還帶有更為深層人和動物和諧共處,珍惜大自然的意義。“壯獅舞”作為民間文化遺產的代表和民族歷史的積淀,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才使得肇慶本土文化絢麗多彩。當今時代,更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與文化滿足感,展現傳統文化之美,共享保護發展成果,讓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綻放出時代風采。
李羅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