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靖怡正在工作。
文/圖 西江日報記者 任昌仕
在肇慶市第十六小學任教的語文教師羅靖怡,帶著對學生的熱愛,已在三尺講臺度過了30個春秋。教學成績突出、經驗豐富的她,目前還擔任肇慶市中小學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在漫長的教學生涯里,羅靖怡送走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也見證了學科教學中的多次課改。近日,羅靖怡向記者介紹了近年來她正在使用的“學習任務群”教學思路。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一課一得”的傳統做法,即學生每上一堂課、學一篇課文獲得一個知識點。這樣的好處是學習循序漸進,知識點依次呈現,多年來成為主流。“但是缺陷也暴露出來,學生往往學了后面的,丟了前面的。知識點缺乏內在聯系和鞏固強化。”羅靖怡說。
“學習任務群”是新課改中出現的新思路,即要求教師圍繞主題總結形成教學單元,把知識點、課文篇目整合到教學單元中,以利學生聯系和鞏固教學內容。“如我之前帶五年級的學生,有一教學單元是針對閱讀策略的,所以在此期間每一篇課文、每一篇作業都重在幫助學生學會快速閱讀且高效理解,包括帶著問題讀內容、不要為個別生僻字詞耽誤精力、立足全篇看細節等等。”羅靖怡介紹。
經過“學習任務群”思路的推廣,學生們之前學習中“學新忘舊”“知識點零散”的問題明顯少了很多。當然,羅靖怡也明確要因材施教,對基礎較好的班級和學生,采用“學習任務群”思路,幫助其盡快掌握教學內容。對基礎較薄弱的班級和學生,則仍以“一課一得”思路為主,打牢知識基礎,再逐漸提高教學難度。
“學習任務群這一教學思路,還要結合作品情境(背景),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理解作者和作品。尤其是在學生年齡較小、知識經驗閱歷都還有限,而要去理解一些高層次作品的時候。”從教30年,自己也曾是本校學生的羅靖怡感慨道。2010年前,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全市的學校中還不那么普及,但在之后推廣了。今天,當教學魯迅作品時,給學生放一點關于近代中國、魯迅的圖片視頻,大大方便了學生對其作品、時代有一些直觀的認識。
教書最終還要把握育人目的。羅靖怡認為,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進而不斷形成健康的人格,是貫穿教學生涯的主線。2017—2018年,羅靖怡到肇慶市下瑤小學(現已合并到肇慶市第四小學)交流兩年。期間遇到過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小?。ɑ?,小丁母親忙于生計,無暇更多關心小丁。小丁逐漸形成了孤僻蠻橫的性格,得不到身邊老師、同學的接納。
“我剛到的時候,小丁不怎么寫作業,放學就跑出去玩,還故意摔別人的東西。老師和她談話,她也一言不發,充耳不聞,巴不得早點結束。”羅靖怡發覺,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的關照和愛護,就必然要在其他地方找到補償。羅靖怡心平氣和地向小丁了解她的生活和心態,每當小丁有一點進步就及時表揚。大家逐漸發現小丁本來很聰明,回答問題常常切中要害,而且學習和生活漸漸回到了正軌。
“那時間,小丁把我當母親一樣。其實做教育就是要像愛自己孩子一樣愛學生、愛學科,以心換心,為人師表。我從教30年,不少我教過的孩子已經成年,有的在讀大學了,以上就是我的感悟。”羅靖怡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