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大獎舞劇《沙灣往事》經典片 段《雨打芭蕉》。 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經典粵劇《穆桂英招親》。 西江日報記者 劉春林 攝
舞蹈《青花瓷·韻》。 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廣東民樂組合。 西江日報記者 曹笑 攝
1月2日、3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廣東歌舞劇院承辦的“2022粵港澳大灣區藝術精品巡演”在肇慶舉行,來自廣東文藝各領域的精品新作精彩上演,一展灣區藝術風采。
從廣東音樂的悠揚樂韻,到嶺南戲曲的創新發展;從傳承千年的中國風物,到粵港澳三地“同聲同氣”;從經典舞劇的磅礴史詩,到高難雜技的驚險唯美;從記錄灣區流金歲月的流淌歌聲,到唱響新時代之音的震撼。舞蹈、音樂、戲曲、雜技,文藝精品力作講述灣區故事,弘揚嶺南文化,彰顯民族自信,推進文化繁榮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藝術精品巡演在肇慶藝術中心上演,這也是2023年在肇舉辦的首場大型演出。特殊時期,連續兩晚場場七成的上座率,不僅展現出精品巡演名聲在外的獨特魅力,更足以體現肇慶市民們對藝術的熱愛、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民族舞劇《沙灣往事》片段無疑是很多觀眾最為期待的節目。這是廣東歌舞劇院重點打造的精品,曾獲得國家文藝最高獎“文華獎”,更在國內外巡演超過兩百場。當晚,當舞臺上的背景出現綠色的大芭蕉葉,和極具嶺南特色的青磚鑊耳屋時,耳邊響起的是悠揚的民樂,我的心也為之一顫:來啦!這不是我第一次觀看《雨打芭蕉》,但是每一次觀看都會忍不住為嶺南女子的婀娜多姿而折服。迷離微雨的雨中小巷,撐傘的女子一個個緩步走出,身影凹凸有致,腳尖輕點地,忽地一轉身,又隱身離去,步履縹緲。音樂節奏或明快或婉轉,女子們旋轉油傘,腳踩木屐左右穿行,如飛燕般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三角形,列隊變幻間,寬大的褲擺翩翩,端的是一個嬌柔似水,媚若無骨。最終,雨歇傘收,女子們款款歸去……這場寫意的舞蹈,無論是鮮艷的服飾,還是悠揚的奏樂,無不給人以空靈、韻動的質感。
《賽龍奪錦》則更是《沙灣往事》的重頭戲。一開場,主角一襲長衫,手握著書站在微光之中。隨后,他化身鼓王,雙手拿鼓棍,鼓棍在指尖旋成棍花,眾人排成“人”字,只見他重重擂鼓,眾人也隨之劃動船槳,波浪滔天。音樂聲愈發激昂,龍舟競渡,陣型變化,不變的是大家始終一致的堅毅神情。主角還飛身擊鼓,颯颯生風讓臺下觀眾為之震驚。在逆風斬浪中,我看到的不僅是一群擊打鼓槌的青年人士,更是他們團結一致、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氣概。當這一熱血節目結尾,觀眾爆發的掌聲此起彼伏,響徹云端。精彩當然不止于此。當晚,開場舞蹈《南國雄獅》展現了嶺南醒獅、英歌、錢鼓等民間藝術;舞蹈《青花瓷·韻》在中國舞的呼吸身法典型動作中勾畫出古老青花瓷器的神韻,用現代的編舞手法講述一段海上絲路的中國故事;《英雄少年——軟鋼絲》集創意、美感、表演難度于一體,演員在晃動、擺浪的軟鋼絲上完成“雙手爬走”“單手頂”“雙臂獨輪車”“單拐倒立”“前空翻落地”等高難技巧,完全顛覆了人的平衡概念;經典粵劇《穆桂英招親》片段、廣東民樂組合《粵韻飛揚春》、舞蹈《大海之舞》等多個精彩節目,讓人飽覽省各藝術團的“獨門絕技”。
要我說,本次巡演代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水平水準,倒不如說代表著嶺南地域的優秀文化。而無論是傳統粵劇還是新編舞劇,都基于嶺南的獨特氣質,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之余,以現代技術手段創新再現,再附以深刻的思想內涵?;蛟S,這也是精品藝術之所以為經典的原因吧。
西江日報記者 陳明紅